每年一放暑假,朋友圈、家长群里、学生口中,总会传来各种补课的消息:
有的老师在小区组织,有的家长四处打听“内部资源”,还有的学生抱怨“放暑假比上学还累”。
别说学生累,老师也挺“分裂”:
一边签着《禁止有偿补课承诺书》,一边又得在群里悄悄统计报名人数,甚至还要提醒学生“不要发朋友圈,不要拍照”。
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:
有的人胆子大,补得风生水起,一个暑假收入顶上一年工资;
有的人胆子小,只能咬牙忍着,心里不是个滋味。
这不,教育部最近也发话了,要求“坚决遏制节假日补课、提前开学、延迟放假等屡禁不止的问题”。
可是,光喊管用吗?
一位网友直接点评:“要治理补课,靠喊没用,得靠明文规定、举报有奖!”
一边查得紧,一边补得欢,为什么?
说起来,国家“双减”政策早就出台了,明确规定:
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在寒暑假、周末组织学科类培训,无论线上线下都不行。
连培训机构都管得这么严了,在职教师更别说了。
可现实呢?
有的培训班明明开在小区楼里、商住楼中;
有的家长亲自牵头找场地、找老师,补课像打游击战一样机动灵活。
教育局查吗?
当然查,但基本是“民不举官不究”。
一位教育局朋友私下说得很实在:
“你看到的不代表我们看得见,只要没人举报,我们不会主动查。就算接到举报,也常常扑了个空,老师早就‘人去屋空’了。”
还有一个原因大家都懂:
同在一个小县城,低头不见抬头见。
真查下去,处罚也不好落实,到头来是得罪人又落不到实处。
家长不想补,但又不敢不补
不少家长嘴上说不想让孩子太累,但心里那点“焦虑”又很真实。
尤其听说“别人家孩子都去补了”,自己孩子不去,好像就吃了亏。
于是大家都“卷”起来了,明知效果不大,依然趋之若鹜。
其实,大多数暑假培训班就是个“心理安慰”:
几十人一班,老师讲得飞快,学生听得迷糊,最后只能是“水过地皮湿”。
真正能提分的,还是要靠平时积累,或者一对一查漏补缺。
更现实的是,家长有时候送孩子补课,不是为了学习,而是图个“安心”:
起码孩子在老师那里,不玩手机,不乱跑。
某种意义上,补课也成了“高级托管”。
学校组织的“无偿补课”,真的不违法吗?
你以为只有在职教师偷偷摸摸补课才违规?
其实,学校打着“托管”名义组织学生补习,同样是违规的。
尤其是那种变相搞“自愿补课”,美其名曰“提高成绩”,实则是校领导为了政绩“挤干”老师和学生的假期。
有的学校甚至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,用“托管”包装“抢跑”。
这难道不是另一种“内卷”?
只不过换了个壳而已。
家长和学生都疲惫不堪,老师也一肚子苦水,有苦说不出。
到底是为学生好,还是在透支彼此的信任和耐心?
违规补课,究竟该怎么治?
说实话,不是没人想管,而是现有的手段太软。
2023年出台的《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》已经明确规定:
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只要未经审批组织学科类培训,统统违法!
处罚也很明确:
轻则通报批评,重则罚款5万以上、甚至吊销教师资格。
但问题是,真正被处理的有多少?
如果违规成本远低于补课收入,那就只能是“纸老虎”。
不痛不痒的通报,抵不过补课带来的“实在收入”。
真正的出路,不在查,而在“破局”
说到底,在职教师补课这事儿,并不是靠一纸红头文件就能根除的,必须从三个方向下手:
一是堵漏洞。
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举报平台,支持匿名举证,重点查“人、钱、场所”三个环节;
违规一次,就取消评优、评职称资格,罚得老师疼,学校怕。
二是疏焦虑。
学校可组织公益性质的暑期托管和兴趣课程,缓解家长的看护难题,也避免学生“被补课”。
三是补待遇。
特别是中小县城教师,待遇跟不上物价,生活压力自然大。
如果教师基本工资能多涨一点,谁又愿意顶着风险偷偷补课呢?
四是立规矩。
明确暑期教师可参与哪些合规兼职(比如出版社编写、公益讲座),给出“灰色地带”的边界,既释放老师专业价值,也避免违规风险。
写在最后
暑假应该是学生休息调整的时间,是教师自我充电的时段。
但眼下,假期却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“补课大战”,大家都卷得筋疲力尽。
想真正把暑假还给孩子、把教育还给课堂,就必须打破“需求-利益-监管”的灰色循环。
否则,我们只是在一边喊“减负”,一边默许“加压”。
教育的本质,是育人,而不是盈利。
别让孩子的暑假,沦为焦虑的延长线。
爱配资-10倍杠杆炒股-做股票配资-国内最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